卢伟孙,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代表传承人。三十余载的磨炼,他的作品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,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的晶莹剔透、造型端庄秀丽的特点,又大胆吸收现代思想,作品器型单纯、简洁,釉色清雅古淡、厚薄相间,深得自然三味,自成一派。
此次“青山秋水”青瓷艺术展,共展出100多件青瓷,都是卢伟孙制瓷30年的精华。展览分为“汲古怀远 ”“独辟新界”“星开碧落”“心手合一”四大单元,立足传统、开拓创新,让观众既能感受龙泉青瓷之美,又能感悟卢伟孙向瓷而生的精神。
融山水诗意于青瓷,自成一派——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,盛于宋元,传承至今。它分为哥窑和弟窑两类,哥窑烧成之后,青瓷表面布满像裂痕一样的纹路,形成“金丝铁线”的残缺美。弟窑的特点是白胎厚釉,外形光洁不开片,以没有裂痕、纹理者为上品,釉色以粉青、梅子青为最。两者用的泥料完全不同,烧制时的收缩率也不一致,让他们出现在同一件瓷器上更是困难,但卢伟孙做到了。
1993年,卢伟孙开创哥、弟绞胎瓷的新工艺,采用辘轳扯拉坯这种祖辈传承的工艺成型,用两色和几色的瓷泥叠、贴、揉、拍、提、拉、修、刻等技术制作绞胎作品,将家乡美丽的山川河流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到《春的雨思》、《夏的记忆》、《秋的印记》、《冬的思绪》等主题作品中。1994年,他的“哥弟”窑绞胎作品《冬的思绪》荣获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。“哥窑”“弟窑”青瓷合璧,是卢伟孙在龙泉青瓷创新上所做的创举,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之一,在“星开碧落”单元得以展现。
合璧作品改变了龙泉窑的传统样貌,又保留了龙泉青瓷的特征,拓宽了青瓷审美情趣。除了合璧系列外,卢伟孙创作的“山水”系列作品,以粉青釉为主旋律,造型突破传统,采用方圆结合,轮廓坚定有力,与自然山水相结合,有雕塑般的厚重感,极具视觉冲击力。将山水刻入青瓷,同样也是对龙泉青瓷变迁中的推进和出新。
制瓷三十余年间,卢伟孙热衷创新,但从不模仿他人,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一直尊重传统,体现青瓷元素。卢伟孙认为:“龙泉青瓷的制作要立足于传统,研究传统,突破传统,让古老的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。”他说,“将万千自然融于瓷中,瓷中不仅有山水行,更为山水意”是他一生的追求。
在工艺方面,他的技艺淡化了刻、划、雕的传统图案装饰风格,用抽象变化、流动的泥纹,描绘家乡的景象,犹如“水墨山水”,虚实相生,意境相融。进入自然朴素的旷达境界,用诗的意境开拓了龙泉青瓷的前景。
看他的《清泉》,作品造型呈盘状,边缘有坚定洒脱的刀刻水波纹和不经意的方圆凹点。这些元素在青釉高温中产生流动,恰到好处,颇有“明月松间照、清泉石上流”之意境。作品《清·游鱼大洗》沿用传统龙泉窑典型的游鱼图案,在青釉的映衬下,三条游鱼活灵活现,穿梭于碎石之间。
以手艺为生的文人,向瓷而生——瓷品见人品。卢伟孙借泥土、青釉抒发人生之幽情,他的作品以青山绿水为制作素养,将书画艺术融入其中,蕴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。中国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称他是“一个以手艺为生的文人”,周武表示:“观读卢伟孙青瓷作品,可知他是一个具有创新才能的匠作者,其创作内容丰富、数量众多、手法奇特,能把诸多因素统合为匠心独具的风格。”
“自然之青”是卢伟孙时常提及的言语,也是他从事青瓷人生的真实写照。三十余年来,他一直跟青瓷打交道,不停探索打磨,早已荣誉满身。在G20杭州峰会上,卢伟孙的《山水》系列、《天与地》、《天池》、《风》、《冬的思绪》、《葫芦盖罐》七件作品展示于中国美术学院“雨过天青”青瓷特展中。另有两件作品陈列于G20峰会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元首厅供各国元首及重要来宾观赏,其中一件作品《弦纹钵》更是被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永久收藏。但他从不刻意炫耀雕琢手艺,只专注于青瓷本身,不论是作品还是人,都浸透着清新质朴之味。
卢伟孙曾说过:“青色是青瓷在颜色方面的主要追求,也是青瓷匠人心中最美好本真的色调。青的体系中,有淡青、灰青、豆青、菜青、冬青等,其中,粉青和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中巧夺天工的巅峰之作,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艺的提高,其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意蕴。”同样的,他本人也一直秉持着古代文人青玉之品格,有逍遥通达的传统文人之清风。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,卢伟孙学习青瓷制作的师父,用了十六个字来评价自己的徒弟,“匠心独运,锐意创新,别具一格,犹有新意”。他希望卢伟孙能永葆赤子之心,时刻走在潮流前沿,为龙泉青瓷未来创新增添新鲜活力,为龙泉青瓷未来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。相信卢伟孙的青瓷艺术之路未来会走得更远、更宽阔。
Copyright © 2017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阿特多多 版权所有